密切人文交流 夯实民意基础

发布时间:2024-06-16 18:23:17 来源: sp20240616

  12月12日,在越南首都河内,民众欢迎中国贵宾。   本报记者 孙广勇摄

  12月8日,在河内大学孔子学院举行的文化体验活动中,越南大学生体验中国书法和剪纸。   本报记者 张远南摄

  11月2日,中越民间体育赛事交流活动在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举行。图为来自中越两国的民间气排球爱好者在这次跨国友谊赛中交流切磋。   赵婧汁摄

  11月30日,2023年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文艺晚会在云南景洪市举行。图为来自越南的艺术工作者在表演舞蹈《斗笠舞》。   新华社记者 胡 超摄

  12月7日,河内胡志明故居一景。   本报记者 高 石摄

  中越关系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间的友好合作交流是中越两国弘扬传统友谊、增进两国人民友好感情的重要纽带。在习近平总书记和阮富仲总书记战略引领下,两国关系高位运行。两国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日益密切的人文交流就像蜿蜒流淌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中越友好交往的奔涌长河。

  了解彼此  产生共鸣

  广场上,中国国旗和越南国旗迎风飘扬;剧院里,具有两国民族特色的乐曲声声动人心弦;校园内,一幅幅书法和剪纸作品让越南年轻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连日来,中越友好成为越南首都河内很多民众谈论的话题,本报记者在河内采访的很多人士都表达了让两国友谊代代相传的愿望。让中越两国民众更深入地了解彼此文化、产生共鸣,厚植两国友好情谊成为共同的期待。

  越南指挥家童光荣这几天一直在为越中文化交流活动认真准备着。尽管此前已策划推出多部融通两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但他这次格外重视,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越南和中国都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通过音乐、舞蹈等作品唤起共鸣,促进两国年轻人了解彼此国家,拉近心灵距离。厚植民间友好,让两国友谊薪火相传是我们共同的心愿。”童光荣说。

  时间回到2017年11月12日。应邀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内出席越中友谊宫落成移交仪式暨河内中国文化中心揭牌仪式。河内中国文化中心的设立,为越南民众特别是青年近距离感知中国提供了更多契机。“中国旅游文化周”等活动让他们有机会领略中国秀丽的自然风光和鲜活的民俗传统。今年5月和9月,河内中国文化中心还举办了“茶和天下·旅游文化周”和“中越一家亲·天涯共此时”——中国广西民族艺术晚会等活动,反响热烈。

  河内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陈运发对本报记者表示,文化活动有助于促进两国民心相通。“我们组织了面向两国年轻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让越南年轻人走近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越来越多,两国传统友谊在年轻一辈中不断延续。”陈运发说。

  相互学习  相互成就

  越南河内大学孔子学院,是越南年轻人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越南青年黎玫香在这里实现了从学员到“导演”的转变——每次孔子学院举办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总能看到她在导播台手持对讲机现场协调的身影。“我身边的好多朋友对中国并不陌生,但仍有距离感。然而,当他们走进孔子学院,亲身参与这里举办的文化活动后,这种距离感就会逐渐缩小甚至消失。我想这就是文化交流的力量。”黎玫香说。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是促进各国人民心灵相通的桥梁和纽带。深化中文教育交流合作是中越两党两国领导人和两国政府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

  今年,来孔院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越南考生达1.5万人次,再创新高。今年4月在河内举办的2023汉语水平考试中国留学展上,咨询汉语水平考试、赴华留学深造的越南青年络绎不绝。

  越南高中生阮惠英一直向往到中国留学,说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中国高校,她如数家珍。“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进步,我和很多同学都在使用中国制造的智能手机、智能手环等终端产品,非常好用!这可能也是吸引我去中国留学的一个原因。”阮惠英说。

  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22—2023学年共有超过2.3万名越南学生来华学习。“越中两国自2008年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河内国家大学所属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副校长邓氏秋香表示。

  为帮助越南学生更好地在华学习深造,中国逐步为越南留学生建立了以政府奖学金、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为主,以地方政府和高校奖学金为辅的奖学金体系。2023—2024学年,41名越南留学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还有越来越多的越南学生申请到中国地方政府和高校给予的学费减免和补贴等待遇。2022年,中方宣布,未来5年向越方提供不少于10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和不少于1000个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名额,帮助越方࣌